【廣東高尚醫(yī)學影像】對于PET-CT認知的幾大誤區(qū)
PET/CT,中文全稱叫做“正電子發(fā)射-X線計算機斷層顯像”。它結合正電子發(fā)射斷層顯像(PET)和X射線斷層掃描(CT)兩種診斷技術,既能提供疾病的分子生物學信息,又能提供疾病的解剖學信息,通過融合技術,一次顯像即可獲得疾病的病理生理變化和形態(tài)學改變,實現(xiàn)了“1+1>2”的效果。
對于PET-CT認知的幾大誤區(qū)
一、癌癥患者都需要做PET-CT。
錯誤。癌癥患者的影像學檢查目的包括診斷、分期、指導治療方案制定、療效觀察、隨訪復查等。超聲、X線、CT、MRI、PET-CT等不同影像學檢查手段各有所長也各有限度,應該根據(jù)不同患者的情況選擇“個體化”檢查方案,揚長避短,發(fā)揮影像學整體綜合優(yōu)勢,如果診斷信息已經(jīng)足夠就無需再做多余的檢查,所以并非癌癥患者都要做PET-CT。
二、PET-CT只用于腫瘤檢查。
錯誤。大多數(shù)腫瘤的代謝非常旺盛,PET-CT可能比其它影像檢查手段更早地發(fā)現(xiàn)腫瘤征象,對肺癌、乳腺癌、結腸癌、卵巢癌、淋巴瘤、黑色素瘤等惡性腫瘤的診斷準確率高。
但腫瘤診斷不是PET-CT的唯一用途,它也是診斷抑郁癥、帕金森氏病、老年性癡呆等疾病的獨特檢查方法,對肺癌、乳腺癌、結腸癌、卵巢癌、淋巴瘤、黑色素瘤等惡性腫瘤的診斷準確率較高。
三、PET-CT可以查出所有腫瘤。
錯誤。PET-CT只是影像學檢查手段的一種,也可能出現(xiàn)假陽性和假陰性的結果。部分代謝不活躍的腫瘤如高分化肺癌、腎臟透明細胞癌、前列腺癌、原發(fā)性肝細胞肝癌、低度惡性淋巴瘤等可能被漏診或被誤認為良性病變。
四、PET-CT輻射巨大,一點都不建議做。
錯誤。PET-CT同時存在放射性同位素輻射和X線輻射問題,一般情況下,全身PET-CT檢查的有效劑量在10毫西弗上下,最高可能達到30毫西弗,而其它的放射檢查(如胃腸道造影、DSA冠狀動脈造影、CT血管成像等)劑量在幾至十幾毫西弗之間。實際上每個人接受PET-CT檢查的輻射劑量都是不同的。人類身體所能承受的輻射劑量除了強度這一指標,和暴露時間、自身體重、不同型號的機器、不同的成像方法等因素也有直接關系。
(本文內(nèi)容部分來源于網(wǎng)絡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刪除;)
相關閱讀: